|
近日,一则《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100%产生抗体》的消息被频频转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艾滋病疫苗真的要来了”、“HIV灭绝了,下一个是什么”、“今年的诺奖有着落了?”……很快,专业人士便纷纷发声:这是误读!
艾滋病至今已夺走了3500多万人的生命,截至去年底仍有3670万感染者。成功的艾滋病疫苗是遏制艾滋病疫情上升、减少新发感染人数、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医学干预手段之一。但自从1983年科学家们发现艾滋病的致病因子,30多年过去了,至今未有有效的疫苗问世。
艾滋病疫苗研发为何如此难以突破?如何客观评价此次强生公司取得的进展?我国目前的科研水平如何?从2004年便开始启动艾滋病疫苗研究的中科院广州团队有何新进展?带着这些问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近中科院广州艾滋病疫苗研发团队,听一线研究专家详细解读——
“疫苗100%产生抗体并不等于就能有效抗击病毒。”长年从事艾滋病疫苗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创始院长、特聘研究员陈凌教授坦言,强生公司的艾滋病疫苗Ⅰ/Ⅱa临床试验结果确实令人鼓舞,但还没有证据能证明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在受病毒攻击时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据他介绍,30多年来,国内外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如何研发出安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并已进行了约200种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但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能进入大规模人体试验(Ⅱb或Ⅲ期)的只有少数几个。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4个HIV疫苗接受了人体有效性的测试,强生的艾滋病疫苗如果顺利通过Ⅱb,即将成为第5个。
艾滋病疫苗离我们还有多远?一般来说,疫苗在完成动物试验——临床前试验之后,进入Ⅰ期的人体临床实验只控制在几十人范围内,主要观察疫苗进入人体后是否安全、有无明显的副作用,需要半年到1年时间;Ⅱ期临床实验对象扩大到上百甚至几百人,主要观察是否产生抗体,并研究和评估不同剂量、针次、间隔时间的差异,一般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Ⅲ期临床对象需要大样本,往往增至上千、几千人,进一步观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个过程更长,至少需要数年时间;如果做完Ⅲ期临床试验证明疫苗安全有效,接下来才能申请生产上市。“从目前来看,包括强生在内的绝大多数研究团队尚未跨越临床二期试验。”陈凌强调,评价一个疫苗是否真正有效以及是否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必须通过大规模的临床试验(Ⅱb或Ⅲ期)才能得出最终数据,如果Ⅲ期试验效果理想,还要经过严格的评估才能上市。也就是说,距离真正可上市并广泛投入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现在还“路漫漫兮”。
困难
艾滋病毒“狡猾善变” 免疫系统识别防御难
HIV是艾滋病致病因子的结论也很明确,但30多年过去了,有效的疫苗研发为何仍难有突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孙彩军博士介绍,“因为艾滋病毒有高度的变异性,是个狡猾善变的家伙。”至今人们仍没法阐明艾滋病毒或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与免疫保护间的关系。当一个艾滋病毒感染了人体细胞后,在体内大量复制,其繁殖速度惊人,每天可生产出数以10亿计的新病毒;在复制的同时还会迅速变异出“毒二代”、“毒三代”……“毒N代”,让免疫系统应接不暇——刚刚识别并产生抗体准备消灭“毒一代”时,“毒二代”又“杀到”了;还没来得及对付完“毒二代”,“毒三代”、“毒四代”又产生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个有效的艾滋疫苗必须能诱导免疫系统识别并防御得了这些千变万化的艾滋病毒的攻击,这种难度可想而知。
我国有两个疫苗进入二期临床
在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我国目前的科研水平如何?
“我国政府认识到艾滋病流行的严重性和研发艾滋病疫苗的重要性,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专门设立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据陈凌介绍,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艾滋病疫苗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也建立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目前有两个艾滋病疫苗策略,由中国CDC邵一鸣教授团队和吉林大学孔维团队牵头的疫苗已分别开展到临床二期试验。
2003年底,陈凌回国筹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并任创始院长,在2004年着手在广州组建团队继续艾滋病疫苗研究,孙彩军就是从最初的研究生逐步成长成为研究员的。结合我国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而扩散主要是通过黏膜途径感染(性接触)的现状,陈凌领导的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吉林大学等在艾滋病疫苗研发领域的多个优势单位在“十二五”期间合作开展一个创新型艾滋病黏膜疫苗的研发,阻断艾滋病通过性传播的渠道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我们已完成了该疫苗策略的临床前研究,正在申请国家的支持,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孙彩军说。目前,这个免疫策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团队对它“充满了理性的期待”。
“从疫苗的基础研究到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研究,这是一个系统的研究过程。”陈凌分析说,由于研发周期长(平均需要10年~15年)、风险较大,因此很少有国内企业愿意投资参与艾滋病疫苗的研发,这就更需要政府保持和逐步加大对艾滋病疫苗研发的支持力度。“如果我国能抓住目前国外艾滋病疫苗研究处于相对低潮的机遇,加大投入、鼓励创新,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中国不是首个登上月球的国家,但完全有可能成为首个成功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的国家。”
艾滋病疫苗研发一波三折
1981年
人类首次发现并报告了艾滋病。
1983年
分离出HIV并证实它是引发艾滋病的致病因子。
1984年
时任美国卫生部部长认为艾滋病疫苗会很快面世。
1997年
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信心十足地宣布了“艾滋病疫苗的曼哈顿工程”,并将重要性与美国罗斯福总统在1939年宣布的“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和美国肯尼迪总统1961年宣布的“载人登月工程”相提并论。
很遗憾的是,当“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和“载人登月工程”相继用了6年和8年顺利完成后,“艾滋病疫苗的曼哈顿工程”在宣布的20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还只是个梦想,艾滋病仍肆虐全球,至今已夺走了3500多万人的生命。
1997~2001年
陈凌在美国默克实验室(Merck Research Laboratory)担任资深研究员时发明的基于腺病毒载体艾滋病疫苗Ad5。这个疫苗在Ⅰ/Ⅱa期临床试验都取得了很好的免疫应答,当年在艾滋病研究领域也反响巨大,甚至被誉为抗艾疫苗中的“希望之星”。
2004年
开始进入到几千人的Ⅱb/Ⅲ期临床试验后,还是发现没有保护效果。
2007年
Ad5疫苗宣告失败,给学界带来沉重打击,《科学》杂志甚至用“艾滋病疫苗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来形容。
2009年
美国和泰国研究人员共同宣布,双方合作开发的一种“联合疫苗”——RV114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可将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31.2%,这是人类首次获得具有部分保护效果的艾滋病疫苗。尽管保护效果微弱,只具实验室意义,作为疫苗它依旧是失败的,但它让科学家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