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引发关于未成年人艾滋病传播争议后,1月6日,国内最大的同性交友平台Blued发布公告宣布整改。1月5日,据财新封面报道,其在历时十个月后的调研发现,由于缺乏未成年保护措施和身份审核机制,男同社交软件Blued成为青少年感染艾滋的新渠道,为未成年人交友染艾埋下风险。
报道称:“一些成年同性恋证实了多起HIV病毒在未成年人中的传播,以及当事人对C软件(Blued)等社交应用的依赖”。调查还发现,使用Blued软件的未成年人最小年龄仅14岁,且平台中存在大量该人群不宜接触的内容。
昨日,Blued在其认证为“Blued交友软件”的官方微博中发出公告表示,将关闭注册一周,进行全面内容筛查和整改 。
同性社交软件“助推”高危性行为
2017年12月的一个阴冷冬日,武汉某高校的大学生小浩通过交友软件结识了一名男朋友。没有抵挡住对方热情的约会邀请,小浩忐忑赴约,却不曾想这一次的同性性行为让他后悔万分。
2018年3月,他被医院确诊为感染HIV病毒。“怎么一次就中招了!”他后悔莫及。目前,小浩正在武汉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北京一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小兰告诉半月谈记者,现在大学生用得较多的几款男同社交软件都不需要实名,通过手机号码或邮箱注册即可,有的人在社交软件上约会专找校内学生。
合肥某高校大一学生小李早在高中时就通过社交软件约过一个男性,对方主动要求戴安全套。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小李通过该软件第二次约人发生高危性行为,这次对方没带安全套。
不久后的春节期间,小李感觉不适、持续低烧。次年3月,小李由合肥市疾控中心确诊艾滋病毒阳性。
新报告青年学生病例占全部青年病例的比例持续超过30%,其中男性占比高达99.2%,经男男同性性途径传播占比高达91.3%。
专家分析,男同社交软件的兴起是艾滋病打破高校“围墙”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对于同性恋行为的重新认知,让大家对不同的性取向有了更多包容,这使得原本压抑自己性行为的男同群体越来越“释放自我”。而社交软件的兴起,让男同找对象格外容易。
以前,男同一般只在酒吧、公园等特定社交场合接触,最多就是在论坛里发帖,被动等待应答。如今,随着男同专用社交软件的兴起,他们之间的互动更加方便频繁,高危性行为更多。
一些高校男同群体在社交软件上都是半公开化地活动,甚至有专门的学校群。学生中的男同,不仅校内交往密切,也更容易被校外的男同“发现”,圈内人称之为“秒约”。更麻烦的是不少人“盲约”,约会前后均不知对方身份,一旦发现自己染病,根本无法追查源头。
专家认为,男男性行为中的主动方在与新人发生关系时,更注重享受折服的成就感和生理上的自我满足,有时会疏于健康和安全性行为示范,甚至存在故意、恶意传播艾滋病的现象,这是很多涉世未深的学生成为艾滋病感染者的重要原因。
研究显示,高危性行为中有1%到3%是恶意传播,即明知道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依旧不戴安全套。
专家称,目前对于恶意传播的认定、查处都非常困难:一是很多人会称是被动方不愿意戴套,因此主动方不存在故意、恶意传播。二是被传染者发现自己被感染了,很难锁定传染者。
为此,专家建议,学校的广谱性教育和家庭的个别性教育要结合。现在学校的艾滋病教育已经形成体系,但是这些通识通常针对的是绝大部分低风险学生,效果有限,因此必须要对性取向是男性、有高危风险学生的家庭进行针对性指导。
|